朱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2022-08-09 17:19:09  阅读:-  来源:

1.jpg

朱凤翔,字驯德,号逸翮闲人,汉族,1953年出生于塞外古城张家口。现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书法院院士、河北省天香书画院院士、张家口天香书画院院长、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水墨丹青栏目签约艺术家、《中外诗人》网签约作家、馆藏级艺术家网首席艺术顾问、张家口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相声和东口数子两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侯派相声传人。

长期以来,朱凤翔在多学科艺术领域精进探索不懈追求,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使之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全方位发展并具有社会高度的复合型人才。他曾经是一名军人,8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军人的铁血风骨和誓死捍卫祖国的赤子情怀;他从事新闻工作10年,新华通讯社、央视新闻、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记者》等顶级媒体留下了他耕耘的印记;他曾经为摄影艺术而癫狂,从坝上草原到世界屋脊,从百姓民生到艺术明星,报刊杂志到展馆会堂都有他精彩瞬间的亮相;他是相声名家李如刚的得意高徒,正宗的侯派相声传人,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作品,且屡屡展演、获奖;他曾担任市曲协主席21年,通过率先垂范和口传心授,带出了一大批有觉悟、有思想、有功底、有品质的曲艺新秀,成为当今曲艺舞台上的佼佼者;他谋求艺术创新,成功创艺了地方曲艺东口数子,多次在中国顶级曲艺大赛中赢得殊荣,填补了地方曲艺的空白;他潜心方言文化的溯源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懈探索,撰写了15万字的《乡音溯源》,揭密了众多不为人知且极具研究价值的方言现象;他探索书法创作,在汉字文化的历史遗脉中挖掘传统,在历代典籍中学习继承,在时代精神里谋求创新,彰显出不俗的境界与风范;他钟情于唐诗宋词的博大精深,热衷于大气磅礴的抒发与吞吐,在他的笔下不时会聚起思潮的汹涌,流淌出时代感极强且鼓舞人心脍炙人口的流芳文字;他倾心于公益事业,会不失时机地发起并组织各界文化名流投身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文化交流等善事义举之中,成为企业家的良师益友……

朱凤翔身上展示出来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国家形象、先进品质、生态文明、时代价值、文化价值等要素,无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范和楷模。具备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国家形象的突出标志,蕴含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底气,彰显出“中国梦”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豪迈的“中国自信”,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奋和创造力,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最好体现。

朱凤翔老师作品鉴赏

朱凤翔老师作品鉴赏

朱凤翔老师作品鉴赏

朱凤翔老师作品鉴赏

朱凤翔老师作品鉴赏

朱凤翔老师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