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著吐槽《上海堡垒》:如此粗糙好意思称筹备了6年?
《上海堡垒》是一部很可惜的电影。
它讲了一个外星文明入侵的时代,上海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堡垒城市,在最后几天里的坚守。
《上海堡垒》
它的同名原著作者,正是写出《九州缥缈录》的江南。
江南
电影版的导演,则是拍出过《蜗居》《裸婚时代》《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失恋33天》等名作的滕华涛。
滕华涛(右)
刷完原著的我,被笼罩在上海上空的泡防御圈、上海陆沉,和捕食者与母舰的合二为一所吸引。
被原著中,江洋与林澜错过的爱情所感动。
电影版的豆瓣评分出来时,我还不相信。
豆瓣评分3.4
看完电影,确实是满满的槽点。
《上海堡垒》的宣传点是热血科幻和末世暗恋。
预告片更是倾向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眷恋:
上海即将陆沉,这样一座非凡的城市,希望,能为人类换取一线生机......
上海陆沉
然而,无论是热血科幻,还是末世暗恋,它都没有说好。
这部电影的科幻,依然是浓浓的重工业味。
可是原著中的德尔塔母舰,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既可以分裂出捕食者,又能与捕食者合二为一。
作者笔下,德尔塔文明彰显了最高程度的社会规则:
“所有单位都绝对隶属于某个母体......它们不能有绝对的自我意识,甚至不能有太高的智商。
可是如果母体需要,所有的思维单位集合,又是远远超过我们智慧的超级智慧生物。”
电影中,这一点被完全抹去,母舰只是一艘冷冰冰的机械船。
母舰
捕食者也从原著中描绘的,滴着强腐蚀性酸液,长着类似昆虫口器的生物,变成了一只只机器......动物?
捕食者
这样一改,就显得平庸了,既没有深度也没有新意。
本来,原著中德尔塔文明彰显的这种生物发展的霸王强权道路,很是令人玩味,这也是江南一个文科生的思维亮点。
但电影完全摒弃了这一点,对德尔塔文明没有一点思考,完全忽略了这个外星文明的本质,它在电影中的意义,就是“进攻”。
这是剧本的粗糙。
同样的粗糙,还体现在感情戏。
江洋(鹿晗 饰)和林澜(舒淇 饰)的感情,在外星文明入侵的战争年代,是非常浪漫而凄美的。
江洋和林澜
原著中,江洋第一次见到林澜,是在一个小餐馆里。
一个女孩在蒙着水汽的玻璃上画画,然后对着玻璃上的小怪兽傻笑。
从此,江洋的心里住进了一只小怪兽。
我看到演员名单时,心想,这个对着玻璃傻笑的女孩,的确挺适合舒淇演的。
舒淇
可惜,电影里也没有这一段,甚至没有给这段感情安排一个起因。
只有结尾的一幕两两相望。
“你是哪个战区的?”
“上海堡垒。”
让我觉得无比尴尬的是,他们约会时,林澜在没有人询问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往事。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江洋和林澜私下里接触的机会都屈指可数,更多是公事上的碰面。
换句话说,林澜和江洋并不熟。
林澜的性格沉稳内敛,也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打开话匣的人。
这一段,只能说是为了推进剧情和感情而强行插入。
雪上加霜的是,台词还像背书。
老套的理想和与父亲的疏远,在舒淇的“背诵”下毫无感染力。
舒淇本人在这部电影里也很“出离”,完全不在状态。
更不用说鹿晗了,他的外形和江洋倒是符合了,年轻朝气,带点青涩。
江洋(鹿晗 饰)(右)
内里却是一个迟暮的老人。
一张拍杂志的脸,苍白而又迷茫,迷茫而又忧郁......
杂志脸
在移动的电影镜头下,尤其是热血刺激的科幻电影镜头下,显得格格不入。
好似灵魂始终遨游在外太空,鹿晗整个人都笼罩着一股“出尘”的气质。
脸上最大的波澜,也就是这样了。
依然神游天外。
这样粗糙的剧本,真的好意思说打磨了3年?
这样不负责任的选角和演绎,真的好意思说制作了6年?
时间全都花在特效上了吧?
都说《上海堡垒》和《流浪地球》是在2015年前后脚立项的,两者的科幻视效也差不多,都是苏联重工业美学的质感。
《流浪地球》行星发电机
《上海堡垒》上海大炮
这也许会成为中国科幻未来的视觉特色,与好莱坞科幻的“轻巧”不同,重工业的力量之美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但最终的结果,《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归根结底在于,后者把剧情和感情处理得乱七八糟。
除了江洋和林澜的感情线,原著中的华彩片段——上海陆沉,也变成了上海人民有序撤离和仅仅花了五年时间就原样重建的笑话。
被毁的上海
这不仅降低了科幻灾难片的残酷性,逻辑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若没有绝对的失去,如何让人对过去的事物永怀眷恋之情?
所以,《上海堡垒》无法让人产生共情,即使视效还行,也只有3.4分。
(作者:天涯小鸟)
